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研室开展《计量经济学》课程磨课活动

作者:李俞娴 时间:2025-04-24

为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,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,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研室于2025年4月11日在敏学楼1-414组织《计量经济学》课程的磨课活动。由耿容老师进行40分钟课堂展示,教研室教师参与听课与课后研讨,共同打磨教学细节,探索教学优化路径。

本次磨课以“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统计性质”为核心内容,围绕“无偏性、有效性、一致性”三大性质展开。耿老师从基础假设出发,通过板书逐步推导数学公式,严谨论证估计量的理论性质。为化解抽象概念的晦涩感,他巧妙引入“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”的经典经济案例,将公式符号转化为实际经济意义,引导学生理解“无偏性”如何保障模型可靠性、“一致性”为何是大样本分析的基础。

教学中,耿老师注重互动启发。针对“有效性”这一难点,他通过对比不同估计方法的方差大小,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:“为何普通最小二乘法在经典假设下是最优解?”“若存在异方差,估计量有效性如何变化?”学生通过小组讨论、黑板演算逐步深入思考,教师则适时点拨,将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。

课后研讨,听课教师结合课堂观察,从教学内容设计、学生反馈、教学方法等维度提出改进建议。针对理论推导的抽象性,多位教师建议引入可视化工具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,教师们强调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。此外,教师们深入探讨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。例如,通过“估计量有效性”引申至“优化决策需兼顾效率与公平”,或借“一致性”概念类比“持之以恒达成目标的科学思维”,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术品格与社会责任感。 

商宇院长最后总结指出,本次磨课活动以“真实课堂+精准研讨”的模式,直击教学痛点,彰显了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改革理念。耿容老师表示,将充分吸纳建议,优化课件设计,增加实操演示环节,并在后续课程中试点“案例分组研讨”,促进学生自主探究。


今后教研室将持续推进磨课常态化机制,围绕应用型课程建设,深化数学理论与经济学实践的交叉融合,为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实证分析能力的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。

 

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

2025年4月11日

普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  版权所有